11月18日,中国物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甘子钊院士与周光召、赵凯华、陈佳洱、王乃彦、杨国桢、杜祥琬、赵光达、郑志鹏、赵忠贤等10位著名物理学家,荣获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10位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获得者
甘子钊院士近照
甘子钊,男,汉族,1938年4月出生,广东省信宜县人。现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系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常委,北京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副主任,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第一首席科学家,国家超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
甘子钊院士的研究领域是固体物理和激光物理。1960年至1965年期间,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半导体中的电子隧道过程、杂质电子状态、磁共振现象等方面进行过理论研究,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1970年至1978年期间,主要从事激光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和燃烧型气体动力学激光器的研制、气体激光器的频率特性等方面进行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发展我国的大能量气体激光做出一定贡献。1978年至1982年期间,主要从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曾提出多原子分子光致离解的物理模型和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1982年至1986年主要从事固体电子状态的研究,曾在半导体中杂质的自电离状态量子Hall效应、绝缘体—金属相变、磁性半导体中磁极化子、低维系统中电子输运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从1986年开始,转入高温超导电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持北京大学的高温超导和全国超导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对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负责组建国际上唯一以“介观物理”命名的研究机构,即“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932年,是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为引领促进中国物理学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推动创新、奖掖后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学会在不同时期先后设立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奖,谢希德物理奖,黄昆物理奖,以及萨本栋应用物理奖,以奖励在物理学各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近年来,中国物理学会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物理学会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国际物理组织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