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产生的超快硬X射线在物质的动态探测、医学及生物体成像方面有很多重要的应用。但现有技术产生的这种X射线源存在转换效率较低、成像信噪比差、时间尺度较大(皮秒量级)等不足。我们经过研究,首先发现了使用高对比度激光所产生的硬X射线源可以突破上述瓶颈。在该情况下,超热电子的加热机制主要为“真空加热”,可使X射线的转换效率增大到4 ×10-4。为了进一步克服激光与固体相互作用中作用体积的限制,获得更强的X射线源,我们利用功率密度为1017-1018 W/cm2的激光脉冲辐照Ar团簇。从获得的光谱中观察到高信噪比的K壳层特征X射线发射。我们发现强的K壳层X射线产生与激光在Ar团簇中的通道密切相关,经优化得到光子产额为2.5×1011phs/J,其峰值亮度可达1.2×1022phs/s/mm2/mrad2/0.1%BW。使用这种高亮度的X射线源我们获得了生物体的单发成像。同时证明该X射线的脉冲时间宽度可短至10fs。为了得到高度准直的光子束,我们利用激光等离子体尾波场电子加速产生了具有空间相干性的Betatron(电子回旋)辐射。利用物理所3 TW的激光器与团簇相互作用获得高亮度的Betraron信号,测量得到X射线的光子能量大于2.4keV,光子产额高达2×108 phs/发,将这种X射线的转换效率提高了一个量级,实现了利用小装置产生具单发成像能力的准直X射线辐射。最近,我们还利用美国LLNL实验室100 TW的Callisto激光装置,首次同时获得了高品质的电子束和X射线辐射,电子束的最大能量可以达到1.4 GeV,准单能束团具有很小的能散度,同时在实验中得到了高亮度的Betatron辐射。我们成功地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再现了实验中高品质电子和Betatron辐射同时获得的现象,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报告人简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导师。2000年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获博士学位,
2000-2001年在韩国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所物理系访问学者,2001-2004年于加拿大魁北克国立研究所博
士后研究助理。2004-2008年在日本原子能开发机构现代光科学研究中心项目特聘研究员,中心四位项
目负责人之一。200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获择优支持。在SCI收录的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
90多篇(其中Phys. Rev. Lett. 7篇),国际会议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和分会主持30余次。成果被Nature
Photonics、APS Press Release等重要学术刊物点评。获得日本原研理事长奖、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
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