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2007年10月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消息通报

发布日期:2007-10-16     点击量:

在“985”、“211”工程的重点支持下,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整体的科研攻关能力进一步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明显增强。继2006年取得好的成绩之后,2007年重点实验室又获准承担有多项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等项目。此外,实验室在科研成果、获奖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好的成果。

由重点实验室朱星教授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973计划纳米)项目“纳米尺度光学、电学、力学高分辨检测研究” 已获国家科技部的正式批准。此外,秦国刚院士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973计划项目“硅基发光材料与光互连的基础研究”(浙江大学杨德仁教授为首席科学家)之课题二:“纳米化合物半导体/硅异质结构发光材料及原型器件”。近日,重点实验室又组织队伍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马平负责的863课题“四通道高温超导SQUID心磁图仪研制及专家系统探索研究”已通过评审。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最近正式公布的2007年度资助项目中,重点实验室又获得一项重点项目,一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和九项面上项目支持的好成绩。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为欧阳颀教授负责的“生物网络研究”,重点项目为秦国刚院士负责的“硅基高效率电致发光和电泵激光材料基础研究”。

重点实验室秦国刚院士领导的研究组研制成功高性能耗尽型金属-半导体单根纳米带场效应晶体管。其开关比、亚阈值摆幅等指标在已报道的纳米场效应晶体管中处于最高水平。此外,他们还改进了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纳米带场效应晶体管的器件结构,使之阈值电压、跨导等指标大幅度提高,获得了目前已报道的最低的工作电压。在此基础上,他们研制成功了多种高性能逻辑电路,包括反相器、“或非”门、“与非”门等。其中反相器的电压增益高达83, 该指标在已报道的纳米反相器中处于最高水平。相关工作相继发表在Nano Letters 7, 868 (2007),和Nano Letters (已在网上刊出)上。

重点实验室吕劲、高政祥等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通过对纳米碳管进行氧化处理,或者选取与半导体纳米碳管结构匹配的芳香分子,可以导致半导体管与吸附剂有更强的作用,再通过离心技术,就可以把半导体纳米碳管中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解释了为什么实验上半导体纳米碳管可以被反常地分离出来。同时该研究也可用于指导实验控制分离产物。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科学领域顶级杂志之一的Small 3,1566(2007)上。

9月,我实验室秦国刚院士等的研究成果“纳米硅-纳米氧化硅体系发光及其物理机制”和俞大鹏教授等研究成果“功能准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与物理研究”已通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评审,现公示中。

10月26日实验室召开负责人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甘子钊院士,实验室主任龚旗煌,副主任欧阳颀、李焱和物理学院副院长沈波出席。大家对和谐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定位、重大项目申报和承担、优秀团队建设、优秀年轻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

继去年应邀担任美国光学学会Optics Letters 刊物Topic Editor之后,实验室主任龚旗煌教授近日又受邀担任美国光学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任期为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受Chemical Physics Letters主编邀请,龚旗煌于2008年1月起继续担任刊物的Advisor Editor,任期三年。7月在马来西亚举行亚洲超快强场会议上,龚旗煌被推荐和选举担任亚洲强激光联络网(Asian Intense Laser Network)共主席。

10月29日,在桂林召开的饶毓泰基础光学奖颁奖会上,我实验室胡小永副教授和吴成印副教授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并做了相关研究工作报告。

2007年2-9月期间,陆续有四位年轻研究人员加入重点实验室。他们分别是光学所的彭良友副教授和李智博士,凝聚态所的唐宁博士和廖志敏博士。

版权所有 ©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9号北京大学物理大楼    邮编:100871